当前位置:价值范文网>教案设计 >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9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9篇

发布时间: 2023-04-22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粽子的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体验故事角色,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习看图创编简单的故事。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粽子,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故事;包有故事纸的粽子(人手一个,上面写有幼儿的名字);空白故事书;背景版一块;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师:(出示一个粽子)瞧,这是什么?(粽子)前几天我们为什么放假呀?(端午节)你们都吃粽子了吗?粽子好吃吗?你都吃了什么粽子?

师小结:原来,粽子里可以包许多好吃的东西,包的东西不一样,吃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

二、倾听故事

1、故事前大半段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粽子的有趣故事,你们想听吗?

幼儿完整欣赏PPT配音故事。

提问,体验角色:

(1)故事里有谁?

(2)(出示老奶奶)老奶奶有一个什么大本领?(会讲许多故事)

(3)老奶奶不能讲故事了,她想了个什么办法?

(4)谁先来吃了老奶奶包的故事粽子?

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可它却说不出来,它怎么叫的?小松鼠着急吗?

(幼儿角色体验,引发编故事的愿望)

(5)后来,又来了谁?

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可它却说不出来,它怎么叫的?小狐狸着急吗?

(角色体验)

2、完整欣赏故事

师:小动物们吃了奶奶的粽子,却不能讲故事,你们能帮小动物想个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想象述说)

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们想的办法是不是跟你们想的一样呢?

(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三、创编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像故事里的小姑娘一样,吃了粽子会讲许多的故事?

1、幼儿分组或个别看图创编故事。

2、幼儿分享故事。

端午节包粽子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知道粽子的来历和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活动难点:

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活动准备:

1、有湿度的碎泥、粽叶若干、橡皮筋

2、范例、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

2、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团盘粽等)。

二、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出示范例: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粽叶)。在我们的太湖边也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2、师: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3、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边介绍: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评一评谁包的粽子最好,并请幼儿将粽子送到小吃街中开展角色游戏。

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 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 总会 粽子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 知道 据说 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 ”,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    和    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 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习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    有    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及相关来历、风俗。

2、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间交流合作。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粽子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

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三、讲述“粽子”故事

1、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吃粽子吗?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2、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

四、制作粽子

T: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老师交代要求:

请每个小朋友拿一片粽叶,放入一点米,不管小朋友包什么形状的粽子,只要里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们可不能浪费,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活动延伸

请将小朋友包好的粽子拿到食堂,请厨师蒸好后小朋友品尝自己包的粽子。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节包粽子教案 篇七

活动名称:我们一起包粽子

活动前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记得小时候的时候,端午节的头天,奶奶就开始忙了,泡江米,买蜜枣,洗粽子叶,到了端午节的那天,肯定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来看看小朋友们都是如何迎接端午节吧,通过此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及来历,加深孩子们对端午节的印象!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环境创设

1、科学区: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三、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粽子、香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四、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六、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等等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此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体验吃粽子的快乐。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每组桌子放上大小形状味道各不一样的粽子一盘,湿巾纸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师在桌子上的盘子里放了一样好吃的东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猜猜会是什么?

——幼儿摸一摸,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的,再猜猜会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这一会儿像……有一会儿像……会是什么呢?

——哇,原来是是香香的粽子

2、尝尝说说——好香的粽子,你吃过吗?什么味的?你们还想不想吃?

——幼儿吃粽子

(1)每位幼儿拿一个小粽子,自己来剥,剥下的粽叶放在盘子里。粽子外面衣服叫什么,你知道吗?

(2)幼儿边吃粽子边随机问:你的粽子是什么形状的?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3)吃完后提问与小结:

——吃粽子的时候先把什么解开。(绳子)然后剥开什么?(粽叶)——你刚才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么?粽子里面有什么?

——我们吃到了各种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咸咸鲜鲜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什么日子才会吃粽子呢?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呢?

——原来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有什么活动呢?(迁移活动: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写王字挂香袋。

4、拓展游戏——QQ粽子店环境创设: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种可以做馅的图片玩法:幼儿剪下做馅的图片,贴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讲讲它的味道。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 ..c n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推荐访问:下册 端午 教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9篇 端午节粽子的教案 端午节粽子的教案中班

版权所有:价值范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价值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价值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