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价值范文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6篇(完整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6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 2023-06-20 02: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6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6篇(完整文档)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一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缪家营实验中学

杨静然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知识教学点:

(1)知道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2)理解和掌握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象征的革命品质。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欣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3点

1、培养感情朗读能力

2、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7段。

2)写黄土高原与白杨树的联系,以及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

★教学手段的运用及依据

语文是学生所谓“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录音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导入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展示多媒体课件。)

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新授: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可以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分组之前先给你们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第一板块

张扬个性(展示多媒体课件)

为了首先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同时也为分析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打基础,所了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5--7段

(1)第五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白杨树的?(在教师的领导下,要求学生列出描写提纲。并请同学到讲台,列提纲。) 第5段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第一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郑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为下文由树及人,象征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2)第七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欲扬先抑的写法。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象征: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赞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里边。这个借用的事物就是象征物,作者寄托的思想就是象征义。必须注意象征物和象征对象之间在特征上要有共同之处。 托物言志

二、第二板块

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首次对阅读的方式 提出了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是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目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节课读的基础上,本节课学生分组讨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是参与者、组织者,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提倡语言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先把学生分为五组,选定一个记录员。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我认为小讨论前应分配给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给每个成员角色分工。小组长:召集组员,小结讨论情况。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督促纠正违规行为。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这样就使小组中每一个人都在可能的范围内成为强者,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缺少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如何得到培养。

1、第一次讨论(展示多媒体课件)

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重点,讨论不够热烈。教师应起到指引作用,提出主问题。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能轻便有效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以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代替繁杂细碎的提高。能有效地简化课堂教学头绪,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言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遏制教师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这一环节设计三个主问题)

(1)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和白杨树有什么联系?(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贸易往来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雄壮、伟大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从正面衬托白杨树;单调、枯燥不禁感到像缺少点什么东西,没有了白杨树就单调枯燥,从反面衬托白杨树。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所以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力的铺垫。

(2)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要写楠木?

写楠木与白杨树对比,衬托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排斥异己的立场态度。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着,深化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楠木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它象征的是——贱视民众的人,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 茅盾在给彭守恭的信中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学生很快抓住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进行比较。改成陈述句语气较弱,以反问表达肯定就更加肯定有力

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第二句从白杨性格出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第四句从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北方农民?这应该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第五个年头,北方农民的觉醒是党唤起的;北方农民的思想是党武装的;北方农民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党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所以赞颂白杨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意在赞颂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中国共产党。但是这后一赞颂,是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想说而不能公开说的话,所以作者就把这一意义寄寓在白杨树上。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这七段。(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分组比赛,背诵四个排比句。(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表情背诵。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次讨论学生们突破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2、进行第二次讨论

只是老师问你们了,现在也给你们机会问老师。

你们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哪里有疑问(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们主要讨论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喜欢第一段的作用: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 (2)在描写环境处为什么写黄土高原的“单调”? (3)一排、三五株、一株

这样写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看得更真切。

(4)第四段中说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是否矛盾? 极普通指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指白杨树的“形象美”又是指下文阐述的它的“内在美”。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写白杨树的所以并不矛盾。 (5)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象征:象征属于托物言志,但托物言志不一定属于象征。托物言志要比象征大。象征贵人描“像”,对托义的物必须做到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用一个大圈一个小圈来代表。联想《马说》《爱莲说》

(6)作者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北方农民?

这应该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第五个年头,北方农民的觉醒是党唤起的;北方农民的思想是党武装的;北方农民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党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所以赞颂白杨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意在赞颂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中国共产党。但是这后一赞颂,是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想说而不能公开说的话,所以作者就把这一意义寄寓在白杨树上。这就是象征的作用既把文章艺术化,又把想说不能说的话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7)喜欢第八段进一步写象征意义,中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8)第一段、四段、六段、九段的议论抒情句的作用 这独立成侧面的四个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同时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调与深化。 (9)喜欢本文的语言

本文语言精练优美,颇具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用词准确生动如写高原驱车奔驰时,景色是“扑入你的视野”,一个“扑”字便形象地显示了当时真切的感受。二是变化有致。全文下面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有多处,但无一雷同。三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反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均对内容的表达产生了积极作用。四是大量使用褒义词,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这情,如第七段一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体现了白杨树的“神美”。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都用在立意上。象征与比喻都是使事物形象化。

(10)托物言志与象征:象征属于托物言志,但托物言志不一定属于象征。托物言志要比象征大。象征贵人描“像”,对托义的物必须做到细致地描写和刻画。 小组讨论属于一种合作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小组的成员能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集思广益给出一个较个人原先想法更全面更深刻的回答,这个过程体现了由共性走向个性再达到更高层次共性的发展过程。 组织课堂讨论活动,教师不仅要吃透文本,更应该吃透学生。应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掌握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料,他们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更应及时指点迷津;当学生之间在观点上有分歧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的反思,从而使小组讨论成为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

三、第三板块

拓展迁移(展示多媒体课件)

1、选一“白雪压青松”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青松有什么特点,由青松可以联想到什么人,以及他们(树和人)之间有什么相似点,然后写一段话。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情感培养对亲人、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2、拓展阅读

一朵早醒的桃花

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了。

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我想念一朵小花。

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地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期院落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蒙的茫茫天宇。

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错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模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是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蜜的销魂的诉说。

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朋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得啊!

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鉴赏要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课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提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本文的早醒的桃花象征勇敢、执著、自信和乐观的精神。

不同点:课文除了运用象征手法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本文则不然。 问题探究:

1、文中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的形象的文字是:早醒、灿烂、孤独

2、“早醒的桃花”中的“早醒”有什么意义 ?请从三方面来回答。

独自营造春天,生命年华绚烂、美丽

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

追随者模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

3、“早醒的桃花”的“孤独”表现在哪里?

最早开放时,独自忍受无边灰暗的背景

群花开放时,大家不认识它,不记得它

4、天空和白杨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早醒的桃花”怎样的精神?

因为“早醒的桃花”无力改变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世界。表现了它勇敢、执著、自信和乐观的精神。

(拓展环节注重学习的外延,沟通课内外,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生艺术灵感 ,给学生展开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发展,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三)、课堂小结

经过学生的讨论赏析后,我和学生再把文章总结一下,以加深印象。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礼赞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的外形、不平凡的内在气质。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四)、布置作业:(展示多媒体课件)

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某种植物,或查找某种植物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挖掘一点其中的象征意义,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这样一点要求:哲学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这样也避免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脱节,使二者携手并行。这是一道读写结合、能力迁移的题,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创造能力。) 以歌曲《小白杨》结束本课。

(五)、板书

主要在讨论赏析全诗时板书

,采用表解式。

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思想内容、情调、写作方法,整体上把握本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六)目标教学评价:

本课力求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尽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⑴ 注意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⑵以问题为载体,指导学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本课的学习使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二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一是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班情分析:我担任的142、143两个班是同年级中的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待加强,如142班的肖耀,143班的胡学礼,写作文一点也不动手的。143班是本人接的班主任,要好得多,142班必须花较大的力气。

具体措施: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习。

5、 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 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 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 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 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2、 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

13、 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4、 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5、 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6、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期中考试之前:教完第一、二、三五单元,

期中考试之后:教完第四、六单元并复习全册内容

全期以18周教学时间计算,共90课时,其中讲读课文16课计40课时,速读课文14课计20课时,口语交际7个计7课时 , 综合性学习3个3课时,写字安排6课时, 写作共安排7次14课,合计90课时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教案 篇四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五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

看清笔画

理解词义

活动二:再读课文,同时自主完成下列填空→小组讨论完善填空→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口述答案(其他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课本上进行适当的圈画)→自主修改完善填空。

填空: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

活动三:三读课文,同时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并形成问题(提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小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并到相关小组释疑。

我的问题之一: ;

我的问题之二: ;

我的问题之三: ;

活动三:四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组内讨论交流分析成果)。

作者有这种感情是因为

活动四: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

活动五: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你认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

【课堂链接】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推荐访问:礼赞 上册 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6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版权所有:价值范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价值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价值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